
内容:第二十二章:试探讨西加革命失败的几个问题
第二十二章:试探讨西加革命失败的几个问题
1965年西加左派组织经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后,高级干部已完全被苏哈多专政者一扫而光,创伤还未愈合,无法进行组织建设,组织工作只服从梭菲安的指示和决定。当统治者进行大扫荡时期,西加只保存下寥寥无几的民族干部,在发展群众问题上除了华族群众,完全不敢向其它族群进展。
正当组织内部面对干部奇缺,还未产生巩固的领导核心之际,暂时的领导层就迫不及待地展开缺乏人民群众支持的武装斗争,在武装斗争中牺牲了不少优秀的忠心耿耿的干部,这是给西加革命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左倾幼稚病的急性病,至使武装斗争失败了,带着残兵败将退回白区。
1969年撤退到沿海白区以后,在百富院横平山的蕨兰坪,梭菲安召开第一次党干部会议作了检讨,总结了失败的惨痛经验教训,决定了当前任务,以群众路线为最基本政策,重建党组织。1970年在米仓的愚公山召开第二次党干部会议,经过一年的群众工作已大有进展,培养的干部大大增加,会议结束后,大批干部被派往卡江上游搞其它族群的工作。
当时沿海一带群众,一般上对苏哈多反华排华政策感到非常不满,但是觉悟性还不高。滨海干部和群众工作者积极地宣传组织动员群众,他们在华族乡村的每一家去串联,整个沿海区绝大部分乡村的华族群众可以说已经组织起来,已把各沿海乡村连成了一片红区,干部在这些区域活动都不成问题。
每个乡村都有本地和外地结合的村干部,他们领导群众,男女青年、小孩进行学习、教育、运动、开会、集体种稻、搞经济工作,向群众做个别或小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等,这些工作正在发展壮大。
卡江达雅乡村群众工作也正在开展,每个较大市镇和乡村都有一个稳扎稳打的地下站,群众工作者脚踏实地真正地和当地民族融成一体,串联当地族群尤其是达雅族人,争取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行列,群众工作者在农村认真执行四一起的统战工作。
在此作者仅想探讨几个问题,为什么当时已经有相对广泛的群众组织,能在群众中立足,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因贴标语而一败涂地?我们试探讨其失败的原因。
(一)1972年东南亚各国如马来亚、泰国、砂拉越、菲律宾等国革命斗争正走向低潮和失败;中国国内正闹文化大革命,其政治形势影响了西加革命斗争的走向;外在因素对印尼西加革命运动产生不利影响,动摇了一些领导人和群众工作者的思想和革命信心。
(二)领导人低估敌人的政治军事力量,造成失败的内在因素。苏哈多上台以后,便向他的政敌大刀阔斧=赶尽杀绝,实行法西斯政策,成了傲慢的军事独裁者,军人到处横行霸道,尤其是华人完全失去民主自由的权利,苏哈多强化军事力量,这是在进行政治行动前决不可低估的的重要因素。
(三)从基层到高级干部甚至最高领导层的思想觉悟不够高,干部们都是来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大都是教师、学生或者小贩、商人,还有一部分农民和工人,他们因不满苏哈多的排华政策而走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因而对革命认识不够深刻,对领导革命工作缺乏经验,在碰到困难和被捕的时候左右摇摆,动摇不定,经不起严峻的考验。
(四)领导层对组织系统不严密,没根据严密的地下工作原则办事,即以无形组织单线联系法进行秘密的地下工作,却采用多线联系法,使军方从贴标语的行动中找到了革命弱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当军方下手的时候,非常轻易地把一连串的有关者全都投进监狱里。
(五)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在武装斗争中牺牲了大批干部,以后在白区地下工作中也不少干部被逮捕。在提升干部方面,处理干部工作做得不够好,最高领导人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人,彻底了解干部的思想实质,只看到表面的积极性,没认真研究被提升者的工作能力和对组织的认识,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都认为这是领导人梭菲安在处理干部问题上最大的失策。
(六)整个印尼政治形势非常不利于西加革命运动,因为只有西加省进行反苏哈多法西斯政权的斗争,而邻居东加、南加、中加及其它岛屿如爪哇、苏门答腊、苏拉威西、巴布亚、马鲁姑等地方人民完全没有任何反应,也完全没有得到外面的援助,西加革命运动是孤军作战,只要有风吹草动,当然苏哈多可以集中调派大量军事力量,针对西加革命运动。贴标语行动一被发现,印尼中央政府马上如临大敌,调派最有经验的特种部队、特务人员,进行大规模行动以摧毁革命力量。
(七)1969年,蕨兰坪会议总结经验后,群众工作正稳步渐进,1972年5月25日滨海局领导人林平及其委员提议由省委梭菲安同意,决定以政治斗争形式激发干部和群众的斗争热情,大规模发动从坤甸至山口洋一带、老港、海外等地进行统一的贴标语发传单运动,内容是反对苏哈多政权,还张贴了组织标志甚至升红旗。
在平静的海岸兴风作浪,在还没成熟的政治斗争时机大大暴露自己,让军方省悟到反苏哈多政治组织原来还存在并再重组,还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地下活动。公开地到处贴标语,向军方显示了自己似乎非常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没估计到政府军拥有强大完备的军事力量,鸡蛋碰石头,因此造成贴标语的执行者、积极分子、地方干部被捕。贴标语运动是导致最后崩溃和失败的原因之一。
(八)政治斗争是武装斗争的前提,因此必须先有武装斗争的准备,有了经过训练的武装人员、经受考验的地下组织、有了周边觉悟的群众、决定了有利于武装斗争地形的基地、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来源,都准备好了,才谈得上政治斗争。发动政治斗争的目的就是要锻炼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在斗争中逐步把政治斗争推向武装斗争的平台。
领导层没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进行深入研究,落后农村工作刚刚起步,以上所提的条件还没具备,虽然已研究了基地的范围,但建立武装斗争基地的先决条件还差得远,尤其是达雅群众还没组织发动起来,一旦白区发生事故,落后农村无法隐藏保护干部,更谈不上武装斗争。
滨海局发动政治攻势,展开贴标语运动,却无法阻挡和应付敌人的强大攻势,已经没可撤退的地方,背水一战只能进不可退,退就跳进海里了。
第一次是武装斗争的错误路线导致武装斗争的失败;第二次是政治斗争的错误路线,重蹈1967年武装斗争的覆辙,更导致整个组织的毁灭。
(九)最高领导层内部发生矛盾,领导核心不团结,意见分歧,没以革命利益为重,各坚持自己的意见。正当革命处于垂危之际,根据林平说,他们最高领导层进行两个月的讨论会,都不能作出突破危机的决定,最后因形势越来越严重,于是各自跑了。
三位一体的西加领导核心,不能以最突出、最有眼见,最坚定正确、最能以身作则并以团结为主的领导作风去完成历史使命。
(十)最高领导人的革命信心不坚强,存在着小资产阶级动摇不定的思想,没有彻底为革命的决心。他们被捕后,在面对军人的最后考验关头,没有坚决维护党和地下组织的利益,上级最高领导层王明和林平,以右倾投降主义向军方投降了。全盘托出!
1973年,整个滨海区的组织被破坏了,接着追捕卡江一带的干部及有关者,全部领导人及干部相继落网。整个革命队伍瓦解了,被逮进山口洋军营、坤甸集中营以及道房集中营监禁。1974年1月13日西加革命首领梭菲安,在坤甸附近的瓜兰森林中,在重重包围下壮烈牺牲了,最后树倒猢狲散!
虽然梭菲安已经倒下,但是最后还有在蔡兰花领导下的一支游击队,五十多人的队员,还在昔邦山坚持,1976年蔡兰花因病去世,最后的两个人于1978年被捕入狱,反苏哈多革命力量全部结束,从1965年至1974年梭菲安被击毙牺牲后西加革命斗争坚持了9年,在蔡兰花领导下的斗争最后于1978年全部结束。反抗苏哈多运动共坚持了十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