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第二十三章:浅谈袭击西加华莪机场事件
第二十三章:浅谈袭击西加华莪机场事件
人民战争胜利之本,首先必须深入发动、组织、武装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把革命战争的进行建立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其次,人民军队必须有根据地,革命战争才有了根基,人民军队就能依靠根据地的人力、物力,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有训练、休整和补充的基地,就能坚持长期的战争,夺取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根据地是在长期游击战中逐渐形成的。这是在不断实践中证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毛泽东思想,所以中国人民的经验教训是一面镜子,可作为各国武装革命斗争的前车之鉴。
1967年5月,经过西加、北加最高领导人黄汉和梭菲安精密讨论的结果,在火焰山建立西北加联合的火焰山部队指挥部。7月15日华莪机场的战斗首次写进了历史的一页,在黑夜中非常顺利地进行着,一百多支枪支子弹全收入火焰山部队背囊中,点燃了西北加在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非常振奋人心。
从片面的武装斗争角度评价,715战斗激起华人向苏哈多政权斗争的挑战,这一号角的吹响,让西加一些华人感到无比痛快,出了口受冤的气,压了苏哈多咄咄逼人的威风,显示出在苏哈多恐怖统治下,还有人敢站出来跟苏哈多作对的英勇斗争的形象,这是打响武装斗争的积极面。但是从整个革命斗争的角度评估,对往后的革命斗争是否起到推动、发展和坚持的作用?
面对历史事实,作为历史见证者,就不能以感情用事,轻描淡写来作结论,必须敢以尊重现实,以历史研究者的态度严肃地进行分析这历史事件,从715战斗中所引起的若干问题向历史作交待。
火焰山部队是西加、北加革命者为了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以反抗苏哈多反动政府而组织联合军事指挥部队,所以整个部队部署都是统一的,通过西加和北加领导人进行周密探讨,作出军事部署和最后决定,不可能是单方的行动,在合作的过程双方担负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715 战斗一旦打响,意味着人民武装斗争马上向苏哈多政权宣布正式开战,既然武装斗争已经打响,则无其它选择,就必须坚持打下去。面对军事力量悬殊的强大敌人,无可置疑游击战争是残酷的持久战,不可能抢了武器就逃跑算了,必须认识到人民的对手是刚篡夺苏加诺政权的苏哈多,非常狠毒的他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对付共产党的政策。
面对这样强大凶恶的敌人,火焰山部队司令黄汉和西加领导人梭菲安在策划抢夺飞机场武器之前,是否已做好武装斗争的战略、战术、方针、政策的准备?是否有考虑到火焰山根据地对周边华族群众及往后武装斗争的影响?这是双方应承担打响武装斗争的历史责任。
不可否认,715战斗成功地打响了而且打得很漂亮,但在坚持长期武装斗争的原则上,就这最关键性的一枪,给武装斗争宣判了必然失败的定论。为什么?
武装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根据地范围内的群众基础没打好,领导人的主观决定没很好的结合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革命是残酷的斗争,革命组织必须深入研究当时是否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知己知彼了解分析周边的族群,有把握地准备好实施各种建立根据地的政策和计划方案。
开展武装斗争前须先搞好和提高基地周边人民群众的觉悟,团结和发动他们,使他们成为人民战争的堡垒,人民军队获得华族、达雅族以及其它族群的支持和保护,这是决定这盘棋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武装斗争基地的人民不是我们的群众反而是敌人的朋友,事实是如此,基地群众帮助敌人追杀围剿我们的武装部队,四面楚歌受敌包围,部队无法休整和补充,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就不能坚持长期的游击战争。
我们试分析基地群众的阶级特性,孟加映和华莪周边乡村大部分是华族和印尼友族,深山住的是达雅族。边区华族一般是种椒、务农,经济上比较富裕,可算得上是中等阶级,缺乏革命的坚定性;印尼友族以割胶为生,都是回教徒,与华族的感情有一定距离;达雅族是主流也是生活最为贫困的族群,是武装革命根据地最需争取的对象。但是他们住在偏远的村庄,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一般认识水平很低,近墨者黑,若受敌方煽动,他们不会进行正确分析,马上作出冲动的举动。
西北加统一指挥的组织没有把武装根据地的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来不及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就展开武装斗争,因此达雅族群以后被反动派军所煽动和控制,最后与人民军反目相待,火焰山根据地就落入达雅族村庄的包围中,军队和游击队员的命脉全掌握在达雅族人手中。715战斗后退回火焰山军事基地,也犹如说退回如来佛掌中。
发动715战斗之前,在许多决定性和重要问题上,火焰山联合指挥部领导人没邀请在靠近火焰山坚持战斗的宋公山北加第三支队叶杨领导人,大家联合召开党内与部队的战略战术的探讨和部署,以达成统一意见,共同策划武装斗争的整体计划与对策。
当时苏哈多军称山里的部队是北加游击队宋公部队代表(Paraku),这反动政府还不知道砂拉越与西加已经联合成立火焰山部队,地点就在华莪区一带,他们把好几次的袭击和战斗误指北加宋公游击队,所以反动军队集中火力针对叶杨第三支队,叶杨领导人在敌我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导致三支领导人最后英勇牺牲和全军遇难。
1965 年前北加和西加革命者在边区乡村搞革命宣传工作,确实群众非常热情,他们痛恨苏哈多的排华政策,因此不是党不是团的年青人不少积极参加反抗苏哈多的武装部队,表现出群众的积极性,他们自愿当向导,收集情报,组织宣传活动,非常有利于反抗苏哈多的革命组织,但是应该承认715战斗造成几万难民的生存与前途问题的严重后果。
苏哈多排华政策把无辜的华族群众集中在乌烟瘴气无法生存的工厂,载到日本沟、山口洋、坤甸一带,把他们软禁在难民营,毫无人地道折磨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造成每天有无数的群众病死、饿死,他们失去家园财产甚至家破人亡,直到现在有些群众已经三代人还生活在水生火热中,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967年10·13在保安站展开了一场阵地战,砂拉越的刘晓、陈山、老何都在战壕上,战斗时十多个西加战斗新队员还没发到枪枝,他们在两手空拳的情况下,与上百个全副武装的敌军对峙,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他们只能高喊口号、唱毛主席语录歌,以激励有枪的战友,并指示射击冒出头来的敌人,最后顺利结束战斗平安地转移,陈山只是受伤罢了。
当然这也归功于领导这次战斗指挥员刘晓,相当镇定地带领这批没武器的新兵,敌军被打死二十多个,游击队方面没什么牺牲,完成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任务,如果深入探讨这次战斗可以这么说是迫不得已而且是非常侥幸地完成任务,从敌我双方力量和武器方面对比,相差实在是太悬殊了,几支重机枪和火药枪就敢与武器装备各齐全先进胜出好几倍的敌人相较量,能安全撤退亦是侥幸更不能说打胜仗。
刘晓同志和老何同志最后在回砂拉越征程上为革命牺牲了,西加的战友们永远怀念他们,并向他们致予最崇高的敬礼。
715机场战斗后经过一年的胶着,反动统治者派遣中央军进行大规模围剿,反复梳理,把整个基地森林踏遍,游击队员最初还能边游边击,所依靠的华族群众被集中了,断绝了粮食囤粮,没了人力和物资来源,战士们饿着肚子,为了找填饱肚子的东西而在大森林里游走,部队成员逐渐分散,分组,他们遭到逮捕枪杀,内部思想问题越来越多,有的坚持不了便出去投降,带兵围剿,最后火焰山部队无法坚持,西加北加的两支革命队伍分手了,武装统一指挥部宣告解散,各奔前程。
715华莪机场战斗所开辟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因政治形势不够成熟及没武装斗争经验造成政策上的错误而告终,从此永远画上了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