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第十四章:武装斗争失败后的新策略
第十四章:武装斗争失败后的新策略
边区武装斗争失败了,游击队化整为零分散转移下山。梭菲安、王明、陈武侠他们重新检讨武装斗争的路线,在敌我强弱悬殊、失去群众参与和支持的情况下,苏哈多军大规模围剿,使武装部队陷入被动地位,无法进行游击战争,于是部队领导决定退回白区重新洗牌,再搞群众工作,搞好群众基础是基本目标。
由于被排挤、受轻视的华族群众中搞工作比较安全,他们大都是同情者,然后逐渐争取他们成为支持者。西加武装部队成员转移到沿海区,他们脱下军装成为平民,落实到群众中去,和农村群众一起到田里种田,海里撒网打鱼,一起吃苦和群众打成一片。
1969年2月在横平山的“厥兰坪”举行第一次研讨会议,经过武装斗争后还活着的
主要干部:张瑞、林英、老马、东方红、林平、陈福意(树华牺牲)、展明(去世)、永强(去世)、海涛、老虎(牺牲)在陈武侠主持下学习辩证唯物论和毛泽东选集然后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总结多年来的错误路线,重新安排工作和决定新策略。会议决定:
甲.因局势变化暂时停止武装斗争,部队化整为零。
乙.实行两项任务:
1.重新建立党组织。
2.决定全面发展群众工作路线,在建党的路线上,1969年2月第一次成立党领导工作。成立A局、B局、C局
A局、沿海区从松伯港至喃巴哇区由王明负责
B局、从三发、山口洋至百富院由陈福意、林英负责
C局、坤甸特区由展明负责
丙、进行全党及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
党的刊物——《劳动报》首次由郭克主编,郭克被捕后,以坤甸为中心的《劳动报》编辑出版工作,在陈武侠直接领导下转移到砂坝港地区。老马等负责出版的同志也转移到砂坝港,并把《劳动报》改名为《燎原》。
一九七零年三、四月间,在“愚公山”由梭菲安和王明主持了第二次重要干部学习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我批评”的理论,结束后召开了第二次干部工作会议。参加的干部对一九六七年武装斗争至一九六九年党组织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最后总结;对党组织今后的工作制定了其战略性目标和具体的方针、策略。并成立了新的党领导机构,即省委会,滨委会,卡委会。会议通过了以梭菲安为书记,王明和林平为委员的西加印共党组织最高领导机构;省委会属下的滨委会以林平为书记,负责领导沿海地区的组织和群众工作;卡委会以王明为书记,负责卡江上游的党组织和群众工作;党刊物及其它党的宣传品由老马负责,梭菲安为总编辑。大会制定并通过今后西加党的战略目标与策略方针,其决定如下: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我批评”为指导的理论基础,进行长期、艰苦、曲折的武装斗争以及在偏远的卡江上游落后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2.建立西加印共省委会,逐步在各地区建立党委会、党支部和党小组。
3.加强各基层干部、工作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我批评”文件的学习和教育。
4.把卡江上游内地落后农村的达雅族工作,作为党组织今后的重点工作,把主要的干部调派到落后农村与达雅族群众实行“四一起”,即冋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作为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
5.巩固沿海地区的群众工作,调派干部进入沿海内地达雅族乡村和马来由族乡村开展工作。
6.坚持白区的地下工作原则,避免公开暴露;建立严密的地下组织。
7.以合法身份潜入各合法社会团体,进行宣传鼓动并引导群众展开合法形式的斗争。
卡委会由王明负责领导,初步工作主要是调派重要干部潜入卡江上游一带,因此卡委会仍未有委员。一九七零年初一批上层的领导干部开始顺利投入卡江上游各重要城镇,在那里以合法的身份、公开的职业立足下来,而且有数位工作同志开始进入了达雅族乡村生活。卡委会领导王明在沿海地区立足,主持讲习班,对其预备派往卡委会地区工作的同志,进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以更有效、更积极地开展卡江上游内地达雅族工作。
工作会议以后,党委会曾在“愚公山”河对岸的“山猪愁”森林里为滨委会中层干
部以及卡委会准备派去卡江落后农村工作的中层干部,举办了一次学习班,由宣传鼓动部负责人老马主讲“自我批评”。梭菲安在数名警卫员陪同下前往“山猪愁”主持。这也是对沿海中层干部的极大鼓舞。
1970年中期,成立了滨委会,沿海滨委会再作整顿,其组织系统如下:林平为书记,各单位地区和人事作了重新调整安排,划分为十个区委会,由十位区委书记负责:1.坤甸市及效外地区;2.喃巴哇市及周边地区;3.百富院市及周边地区;4.山口洋地区及周边地区;5.邦戛市及周边地区;6.直木港及周边地区;7.假狮地区及周边地区及周边地区;8.三发市及周边地区;9.老港、农场及周边地区;10.峇都安叭及周边地区。
区委会属下有各村的负责同志,每个村中都有积极分子和群众中的保垒户。村负责同志在区委会的指导和协助下,在定期或必要的情况下召集小组痤谈会,讲政治、局势、党的方针路线和革命前途等问题,以对群众进行政治教育,一些有条件的村单位还进行集体生产种农作物,以增加组织的经济收入。
滨委会属下的各区委会开展政治教育的学习班。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负责人和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进行对“自我批评”以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教育。与此同时也大力发展党员及建立基层的支部和小组。此外,有些单位也展开了铲除奸细、坏分子的行动。
不久后,滨委会又经历了一次改组,乌末尔Umar(爪哇族)加入滨委会,其阵容变为:书记;林平;五位滨委委员,领导沿海一带的各区。1972年滨委会属下的沿海地区最后重新划分为六个区委会:1个Ck,4个Cw区委会改组后的滨委会,具有以下特征:
1.华族与爪哇族成份的相结合。
2.老、中、青年的相结合。
3.滨委会委员直接兼任区委书记。
这次的滨委会改组,是西加沿海地区直至党组织全面崩溃的最后一层滨委会。组织上决定进入落后农村的立足点应该设在卡江下游处的一条出海支流北岸的大森林。这一地区位于昔加罗南面,东北区是彬路,南面靠近西加与中加边界的“拉夜山”,属于西加最高的大山。若群众工作搞得差不多已有达雅群众基础时,武装部队便能逐步向上转移。
按计划以后便可以在此建立西加武装革命根据地。
1972年省委书记和警卫队员转移到古务农场后,西加党组织已联系到了外国的中央委员转达了一些信息,但因事变而搁浅。
由于5·25贴标语行动,事态已非常严重,有些组织遭破坏,一部份工作同志被逮捕,领导层认为有必要重新检讨组织工作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如何面对白色恐怖紧急情况?以寻求对策,并检讨总结组织以及各种活动的经验教训。
此次三人省委会集中讨论了两个月的时间,并对十几项重大问题作出决议,最后决定将设法召集十位重要干部探讨所作出的决议,并重组新的省委会领导,十位新的省委人选是:陈武侠(去世)、老马、林英、哈山(Hasan牺牲)、乌末(Umar牺牲)、张瑞、陈福意(牺牲)、老虎(牺牲)、永强(去世)、林醒。但是两个月后时局发生变化,情况极为紧张,继之不断发生逮捕和变质现象,省委会计划召开的重要干部会议无法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