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美战略博弈无疑是这一变局的核心驱动力。近期一系列国际事件表明,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而迅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领域,更在金融与全球治理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中国正在以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一系列战略举措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权力格局。
张志敏|中国重塑全球格局:挑战美元霸权与大国担当的时代已至
作者:张志敏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5-10-04 19:43:26
1.jpg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美战略博弈无疑是这一变局的核心驱动力。近期一系列国际事件表明,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而迅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与科技领域,更在金融与全球治理层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中国正在以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一系列战略举措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权力格局。
三大事件凸显中美攻守易形加速
2025年9月底至10月初,三则看似独立却内在紧密相连的消息,共同勾勒出全球格局变迁的清晰轨迹。
第一则消息震撼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买家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澳大利亚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在途船货。这一决定意味着,即便是正在海上运输的铁矿石,只要以美元计价,中国都将拒之门外。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迅速回应,称此举“令人失望”并希望“尽快解决”。这一强硬姿态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关键资源贸易领域对美元结算体系亮出了锋利的剑刃。
2.jpg
第二则消息来自拉丁美洲。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第31次安第斯共同体外长理事会会议上,全体成员国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中国为该组织观察员国。安共体作为拉丁美洲重要的区域性组织,此举不仅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全球影响力的肯定。
第三则消息源自联合国舞台。中国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时宣布,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世贸组织当前和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一宣言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角色的重大转变,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国担当。
3.jpg
美元霸权:美国霸权的核心支柱
要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深意,我们必须认清美国全球霸权的本质结构。美国的霸权体系建立在五大支柱之上:军事霸权、科技霸权、文化霸权、金融霸权和舆论霸权。其中,金融霸权尤其是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构成了美国霸权的核心基石。
历史经验表明,军事上,中国军力正在快速赶超;科技上,美国的围堵反而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在诸多领域实现突破甚至领先;文化舆论上,美国因屡次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而信誉受损,“失道寡助”态势日益明显。然而,在金融领域,美元结算体系一直是难以撼动的堡垒。
美元霸权使美国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全球资本流动,通过发行国债让全世界为其财政赤字融资,通过SWIFT等金融基础设施监控并制约他国贸易。正是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能够以全球6%的人口消耗全球35%的资源,让全世界为其高消费生活方式买单。
过去中国对此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策略,在美元体系内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挑战美元霸权,而是出于全局战略考量——避免与美国过早摊牌,维护全球经济稳定。然而,当下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容我们继续按部就班。
美国的全方位围堵与中国被迫反击
近期美国对中国发起了一系列凌厉攻势:通过高额关税逼迫各国选边站队,试图构建反华统一阵线;威逼利诱巴西、印度等资源大国,打造“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在关键矿产、稀土和铁矿石领域;在物流层面,美国试图掌控关键港口、运河和海峡,针对中国船舶制造障碍,旨在抬高中国出口成本甚至卡住物流命脉。
这套组合拳的意图十分明确:扼住中国经济大动脉,重演1980年代美国联合海湾国家压低油价、拖垮苏联的历史。面对如此恶毒的战略围堵,中国唯有瞄准美国的死穴——美元结算体系,予以坚决回击。
4.jpg
攻击命门:中国的战略决心与定力
攻击美元结算体系这一美国霸权的“心脏”,需要非凡的战略勇气和实力支撑。这如同格斗中直击对手的睾丸、天灵盖和心脏,若无足够的实力和定力,后果不堪设想。但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能立即改变力量对比,让对手重新评估冲突代价。
中国此时打出这张王牌,证明我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与美国进行全方位博弈。这意味着中国已彻底告别“韬光养晦”时代,转而以更加自信、坚定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种转变不是盲目的冒险主义,而是基于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
立威与示范:中国的双重战略
中国的反击策略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一方面,拿澳大利亚这一美国在亚太最忠实盟友“开刀”,实施“杀鸡儆猴”。澳大利亚经济高度依赖对华资源出口,中国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让澳经济震颤。当连澳大利亚这样的美国核心盟友都无法承受中国市场压力的消息传开,那些在中美之间摇摆的国家还敢盲目跟随美国吗?
另一方面,中国以庞大的市场和人民币结算体系,为巴西、印度等资源大国提供“避险港湾”,让它们亲身体验脱离美元体系、拥抱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这种“立威”与“利诱”相结合的策略,正是统一战线的精髓所在。
与此同时,中国在WTO宣布不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这一举措具有深远意义。它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从一个争取特殊待遇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承担责任、提供公共产品的成熟大国。这种身份转变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它意味着中国愿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承担更大责任,同时也理所当然地要求相应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5.jpg
半岛棋局:中国对朝战略的微妙转变
在朝鲜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也发生了值得玩味的变化。9月22日,朝鲜领导人强调永远不会放弃核武器,并表示若美国放弃“无核化”前提,朝方愿与美国对话。
针对这一声明,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希望有关方正视半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坚持政治解决大方向,为缓和紧张局势、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努力。”细心观察会发现,中国的表态中不再强调“朝鲜半岛无核化”,而是将重点放在“政治解决”和“正视问题症结”上。
这种微妙转变建立在对朝核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上。朝核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国拒绝将朝鲜弃核与解除对朝制裁挂钩,企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朝鲜政权崩溃。这种政策反而迫使朝鲜通过拥核自保,给地区安全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当朝鲜成功开发出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核导技术后,美国制造的这一战略泥潭实际上已经失去效用。对朝鲜而言,国力有限使其无法通过常规力量应对美西方压力,突破核不扩散条约束缚成为生存必然。而一个拥有核威慑能力的朝鲜,客观上成为中国东北亚战略的缓冲。
近期朝鲜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军事能力,甚至在俄乌冲突中帮助俄罗斯顶住北约压力。当战争呈现平衡态势,中国的战略压力自然减轻,得以更加从容地实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
中国对朝鲜问题的立场调整(不再谈半岛无核化),向美国传递了明确信号:如果美国继续极限施压,中国将不再受传统框架束缚,会根据自身国家安全需要调整战略关系。这种战略模糊性反而增强了中国的议价能力。
历史转折:从量变到质变的世界格局
当前世界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转折点。旧的思想观念、应对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剧烈变化的国际环境。那些固守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策略,注定要被时代淘汰。
在这一大转折时期,中国展现出准确把握历史规律、抓住主要矛盾的能力。中国清醒认识到,与美国博弈的核心不是争夺霸权,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推翻现有国际体系,而是改革其不公正不合理的部分。
中国的担当正在赢得世界的广泛认同。当中国展现出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担当全球治理的领导角色时,那些“苦美久矣”的国家自然会向中国靠拢。这种一呼百应的局面不是通过强制而是通过引领形成的,它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源自各国对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渴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世界正在见证一场前所未有的格局重构。中国挑战美元结算体系、调整发展中国家定位、深化与地区组织合作、灵活处理朝鲜问题,这一系列举措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战略整体。
这一战略转变建立在中国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准确判断上。中国不再满足于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塑造国际环境;不再局限于经济合作,而是全面推进各领域外交;不再回避大国责任,而是勇于担当国际领导角色。
面对美国的全方位围堵,中国的反击精准而有力——不是正面冲撞,而是瞄准对方命门;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构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是破坏现有秩序,而是提供更优的全球公共产品。
这种战略自信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智慧,源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判断,也源于七十多年发展积累的综合国力。当中国以更加坚定、从容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国际社会的反应已经从过去的怀疑观望转变为今天的期待认同。
全球格局的重塑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中国正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和智慧。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国家和个人,将在这沧海横流的时代中彰显英雄本色;而那些固步自封、抗拒变革者,终将被时代洪流所淘汰。
中国正在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复兴故事,更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新篇章。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不可阻挡。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国提供的不只是一种力量平衡,更是一种新的可能——一个多极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
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历史叙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